岐林中醫診所-岐林中醫,岐林減重,岐林紓壓

加入好友
岐林中醫診所粉絲團

最新消息

  • 【過敏性皮膚炎】皮膚搔癢難耐
    2014/11/29

病症:過敏性皮膚炎

   
   慢性的皮膚過敏疾病,具有遺傳體質與家族性,且常伴隨有氣喘、花粉熱、過敏性鼻炎等發作。長期的皮膚搔癢,影響睡眠品質,尤其是晚上睡覺時,因體溫昇高,患者常不自覺的搔抓而皮破血流,甚至併發細菌感染。
 
中醫認為本病屬於濕疹範疇,又名〝奶癬〞、〝浸淫瘡〞、〝四彎風〞、〝血風瘡〞。其病因多為先天不足,接觸過敏原,濕疹雖然病發於體表,但實則是炎症生於體內,即體內臟腑致病而引發皮膚濕疹,是以內外濕邪,郁久化熱,搏於肌膚,總與肺、脾、腎三經有密切關係。
 
臨床辯證論治分為四大類型
 

 

疾病類型 臨床症狀 治療處方
1. 濕熱證 急性,皮膚潮紅發熱,粟疹水泡滲液 消風散加減
2. 脾濕證 脾濕,皮膚搔癢,糜爛滲液,大便溏 平胃散加減
3. 脾腎兩虛證 皮膚苔癬樣病變,消瘦便溏,神疲 四君加六味地黃湯
4. 血燥證 皮膚粗糙,搔癢血痂,色素沈著 四物消風湯加減
 


主訴:皮膚癢,症狀已超過一個月,過去下肢較癢,近日胸前及兩手臂癢,搔癢後皮膚無疹樣,但皮膚乾燥脫皮,曾看西醫吃藥擦類固醇,但沒擦就會再癢起來
四診:

   望:舌紅 苔薄白 邊齒痕

   聞:口語正常無特殊氣味

   問:納平素食 口渴 二便正常 目乾澀

   切:脈右澀重按無力 脈左細

西醫診斷:搔癢疾患

中醫辨證:陰虧血虛、化燥生風

醫師處方:

服藥:

當歸飲子6g  消風散6g  炙甘草湯4g  何首烏1g  麥冬1g  白蘚皮1g  

1.皮膚搔癢症屬中醫學的癢風、風瘙癢、血風瘡等範疇。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四:“遍身搔癢,並無疥瘡,搔之不止。”就有提到此乃全身搔癢性皮膚病。患者年已七十,由舌紅、目乾澀、口渴、脈細澀可推測其有陰血虛而生虛熱的問題。體內血虛難以濡養肌膚,因過於乾燥,導致體內化燥生風,使皮膚失去「血」的濡養加以秋季燥邪侵襲,皮膚保濕能力不足而產生皮膚乾癢進而皮膚乾燥脫屑刺激痛覺神經,產生搔癢的感覺。故給予當歸飲子以養血潤燥、祛風止癢而投與消風散是加強其疏風清熱、除濕消腫之功。

2.患者血壓偏低,中醫根據低血壓表現的症狀,一般歸屬於『眩暈』、『心悸』的範疇。從患者年事已高,脈象無力而細澀,加以秋冬的寒氣令人的陽氣往內潛藏,而使部份陽氣及氣血不足的人,到達體表末稍的血流量減少而使皮膚得不到氣血的濡養,便會出現皮膚乾裂。此為陰陽氣血俱虛之徵,故用炙甘草湯補其氣血陰陽。 

 

:滋陰養血、潤燥去風

當歸飲子

【組成】:當歸、芍藥、荊芥、何首烏、川芎、甘草、黃耆、生地黃、防風、白蒺藜、生薑

【功能】養血潤燥、祛風止癢。 

【主治】 風熱蘊藏,心血瘀滯,發於皮膚,遍身瘡疥搔癢。

【臨床應用】常用於皮膚搔癢症、蕁麻疹、慢性濕疹、玫瑰糠疹、銀屑病、各種瘡疹等。

【方解】本方係由四物湯加入祛風益氣藥而成,故可治血虛血燥,風熱內蘊所引起之皮膚疾患。方中四物湯,養血活血,使營血調和,而將熟地改用生地取其具涼血之功;生薑溫散風邪;防風、荊芥、蒺藜祛風止癢;何首烏養血潤燥;黃耆、甘草、補益正氣,托瘡毒外泄,排膿生肌。

【現代藥理】

1.促進血液循環:〈黃耆、地黃〉有強心作用。〈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〉能擴張血管,改善血管環境。

2.止咳平喘:「荊芥油」有良好的支氣管擴張作用而能平喘。〈白蒺藜〉抽提物有止咳、祛痰與平喘作用。

3.改善機體狀況:〈黃耆〉可提高機緩代謝狀況…增強免疫功能。〈何首烏〉含「卵磷脂」為構成神經組織、胞膜之原料;並能增加抗寒能力,對免疫力有增強作

複診追蹤:

日期:

症狀:症狀已改善,皮膚癢狀態改變許多

處方:逍遙散7 g     白芍1 g   消風散 5 g      天花粉 1.5g


本文僅供學術交流與參考